历史渊源
带有浓郁湘潭特色和湘中风格的长沙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在湘潭境内源远流长。
清朝时期,就有长沙花鼓戏流传于湘潭城乡。逢年过节,邀集艺人演出时,临时起名字,如“喜庆班”、“酒仙班”。当时已有不少声誉四乡名角,象胡石、黄桂兰、宾桂田、龚满道士等。群众中流传着“胡石、桂兰,花鼓无谈”的说话。正式建班是在光绪年间。张尚礼在湘潭城总组建了“人义班”,成员有王洪章、陈十二格、张桂生、黄再生、黄桂兰、胡子乔、木兰、钟玉枚、春满等十二人。
抗战时期,湘潭的花鼓艺人满怀爱国热情参加了田汉先生发起组织的抗敌宣传演出。1938年,黄非丹受中共地区组织委派,任新四军七师文工团团长,组织创排宣传抗日的花鼓戏《柴山恨》等。此剧演出地域广,时间长,影响非常大。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后,湘潭所辖的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浏阳、醴陵、攸县、茶陵、炎陵等县仍以演出有湘潭特色的长沙花鼓为主体。代表剧目有《大砍樵》、《晒鞋》、《逃荒》、《假报喜》、《三娘过江》、《驼子回门》、《金钏会》、《湘潭满姑娘》、《遇亲》、《杨梅洲》、《打鸟》以及创作剧目《放风筝》、《捉蝴蝶》、《骆四爹买牛》、《牧鸭人家》、《菊花石》、《柴山恨》、《真的对不住》、《水随人意流》、《筒车谣》、《风流嫂子》、《培民书记》、《三个堂客们闹一房》、《风雨兼程》、《哭泣的灵魂》等。 上世纪 70年代,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有湘中特色的地方剧种,“文革”
中被撤销的湘潭市花鼓剧团得以重新恢复,湘潭特色的花鼓戏成为湘潭各地方剧种中最重要的戏曲剧种。1977年,湘潭市花鼓剧团排演的传统花鼓戏《三打白骨精》经文化部批准公演,成为全国第一个恢复演出传统戏的专业戏曲团体。 1983年7月地市合并。地、市两个花鼓戏剧团于1985年合并为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这一独秀湘中的地方剧种的保护扶持力度,作出了重点办好湘潭市花鼓戏剧团的重要决策,采取聘任长沙花鼓戏名家传承讲学,挖掘传统剧本、曲谱,不惜一切代价引进花鼓戏人才和向省艺术学校花鼓科定向培训接班人的一系列举措,使这一剧种在湘潭得以传承、发展、壮大、创新,结出累累硕果。
基本内容 一个多世纪以来,湘潭特色的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在传统上演剧目、声腔系统分类、角色行当划分等与长沙花鼓戏一脉相承。又兼容并蓄周边的邵阳、衡阳、益阳等地区的花鼓戏元素,因而在上演剧目上面广戏多。如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要行当的《放风筝》、《捉蝴蝶》、《小砍樵》、《小姑贤》、《小兰桥》、《打铁》、《打鸟》、《调叔》、《赶子》、《送表妹》、《摸泥鳅》、《讨学钱》、《装灶王》、《磨豆腐》、《芦林会》、《磨房产子》、《喜荣归》、《蔡坤三犁田》等数十个传统小戏上百年来均为当地百姓所喜爱,久演不衰。
声腔演唱上,虽然仍以长沙花鼓戏的川调、打锣腔及小调为主,但由于受地域环境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表演特点、演唱风格上更趋个性化特色;更显其载歌载舞、清新活泼、悦耳动听、风趣幽默的特点。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欧阳觉文先生说:“湘潭特色的长沙花鼓戏的演唱风格、声腔韵味,因受其本地小调、山歌民谣的影响,曲调多四度、六度跳进,高亢、悠
扬,富有山野风味”。代表性曲调有“湘潭双川调”、“花石调”、“十字调”、“嫂子调”、“产子调”、“神调”等。所以,在湘中一带独树一帜,有别于益阳、宁乡等长沙路子的花鼓戏风格。”
相关制品及作品 解放以来,在湘潭一带上演的长沙花鼓戏有《放风筝》、《捉蝴蝶》、《骆四爷买牛》、《水随人意流》、《牧鸭人家》、《柴山恨》、《真的对不住》、《长林哨口》、《霞岭追踪》、《湘潭满姑娘》等创作剧目在省地汇演中获奖。其中,廖春山的《放风筝》于1953年被选送参加中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轰动京城,获优秀表演奖和优秀剧目奖,并被选送到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合影留念。李熏陶的《骆四爹买牛》参加中南片汇演获优秀剧目奖。改革开放后,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花鼓戏《筒车谣》获省汇演一等奖。1994年晋京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表演奖等多项奖。次年又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大型花鼓戏《私房钱》参加第二届全国映山红民间艺术节会演获一等奖。于1992年晋京汇报演出,受到了原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的接见和合影留念。大型花鼓戏《风流嫂子》、《三个堂客们闹一房》、《兰衣使者》、《火海雄鹰》均分别获省文化厅颁发的田汉戏剧百场演出奖。大型花鼓戏《易俗河畔》参加全国第三届映山红民间艺术节获一等奖。大型花鼓戏《蜡染女》参加省汇演获田汉新剧目奖。2003年大型花鼓戏《培民书记》获湖南首届艺术节汇演田汉新剧目奖,2006年大型花鼓戏《三个堂客们闹一房》获省汇演田汉新剧目奖,2009年大型花鼓戏《哭泣的灵魂》荣获省汇演田汉新剧目奖,2010年花鼓小戏《辣椒歌》获文化部颁发的全国首届戏剧文化奖银奖。湘潭特色的花鼓戏的演奏乐器基本以大筒、唢呐、竹笛“三大件”为主,为表现地方特色,在演出中还运用了二胡、琵琶、扬琴、大提琴等乐器,更好的体现了湘潭本地的民俗、民风、民情。
传承谱系 长沙花鼓戏自清朝时就在湘潭城乡流传。光绪年间至二十世纪初,被称为“戏窝子”的湘潭城云集了不少誉满城乡的名角,如胡石、黄桂兰、宾桂田、龚满道士等;更有名头响亮的戏班,如喜庆班、酒仙班、春和园班、易俗河班、双庙班、人义班等。这些戏班无论在曲调的风格还是剧目的内容上,较之前的戏班有了很大的提高,是湘潭专业花鼓戏班的雏型,为湘潭市专业花鼓戏剧团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0年,在著名艺人廖春山、袁庆清、筱毛三、朱太和的积极摄合下,活跃于湘潭的各花鼓戏班合并为湘潭市群力楚剧团。1953年,群力楚剧团由湘潭市文化部门接管,定名为湘潭市花鼓戏剧团。湘潭市花鼓戏剧团是我省成立最早的专业戏曲团体。近半个世纪以来,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创作上演近百部优秀传统花鼓戏和现代花鼓戏,足迹遍布北京、武汉、江西、广东等省市,是我省专业文艺团体的中坚力量。2003年,原湘潭市属花鼓戏剧团、湘剧团、歌舞团合并为湘潭市艺术剧院,这一改革举措,不但使湘潭的专业文艺团体走出了困境,而且也使得长沙花鼓戏在湘潭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和壮大。湘潭市艺术剧院成立的短短几年里,不但继承了湘潭市花鼓戏剧团的衣钵,而且在剧目创作上、声腔音乐上、表现形式上进行了一些大胆探索和创新,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湘潭市艺术剧院现有演职人员114人,获正高、副高专业职称的14人,获中级职称的44人,拥有一大批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传承人。
代表传承人 第一代传承人: 廖春山,男,汉族,(1893-1970)江西萍乡浏市镇人,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创始人之一,初习青衣,后工花旦。1953年,其表演的民间歌舞《放风筝》荣获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优秀节目奖与优秀演员奖;同年,进中南海环仁堂作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放风筝》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
袁庆清,男,汉族,(1893-1974)江西萍乡浏市镇人。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创始人之一,工青衣、花旦,后改行负责行政工作。
陈忠山,男,汉族,(1923-2001)艺名筱 毛三,湘潭市姜畲镇人,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创始人之一。工小丑,兼编、导、演于一身,其代表作有:《遇亲》、《湘潭满姑娘》、《杨梅洲》等。
朱太和,男,汉族,(1923-1964)艺名太和,湘潭县易俗河镇老街人,湘潭市花鼓戏剧团创始人之一。工小丑,其代表作有《复情》、《打豆腐》、《驼子回门》等。
第二代传承人
赖伦芳,男,汉族,(1938-2011)江西萍乡浏市镇人。国家二级演员,初习小丑,后工小生、老生,演员兼导演,代表作有《双下山》、《猪八戒招亲》、《私房钱》等。
谭达辉,男,汉族,(1937- )江西萍乡浏市镇人,国家二级导演,代表作有《送表妹》、《半把剪刀》、《父子争婚》等。
王桂珍,女,汉族,(1938- )湖南浏阳县人,国家二级演员,初习花旦,后工丑旦,代表作有《孟丽君》、《讨学钱》、《屠夫状元》等,系著名艺人廖春山嫡系传人。
刘勿秀,女,汉族,(1938-2009)湖南浏阳县人,国家三级演员,工青衣,代表作有《双下山》、《半把剪刀》、《牛郎织女》等,系著名艺人廖春山嫡系传人。
王克明,女,汉族,(1939- )湖南醴陵县人,国家二级演员,工小生,代表作有《朱买臣卖柴》、《喜荣归》、《默默奉献的人》等。
徐瑞萍,女,汉族,(1942- )湖南浏阳县澄潭江镇人,国家二级演员,工青衣,代表作有《菊花石》《烟花情》《一夜生死恋》等。
肖远扬,男,汉族,(1940- )湖南浏阳县人,国家二级导演,代表作有《风流嫂子》《三个堂客们闹一房》《烟花情》等。
彭林,男,汉族,(1946- )湖南涟源县人,国家一级导演,1989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导演干部专修班,代表作有《筒车谣》《榨油坊风情》《天家孽》等。
第三代传承人
刘惠,女,汉族,(1951- )湖南长沙人,国家一级演员,工青衣,代表作有《红灯照》《筒车谣》《碧螺情》等。
郭运兰,女,汉族,(1958- )湖南湘潭市人,国家二级演员,工小生,代表作有《朱买臣卖柴》《私房钱》《筒车谣》等。
周勇志,男,汉族,(1956- )湖南湘潭市人,国家二级演员,工小丑,代表作有《秦香莲》《筒车谣》《当家人》等。
张正义,男,汉族,(1961- )湖南宁乡县人,国家二级演员,工老生,代表作有《兰寄子扳砖》《筒车谣》《哭泣的灵魂》等。
第四代传承人
赖文兵,女,汉族,(1967- )江西萍乡浏市镇人,国家三级演员,工青衣,代表作有《杀蔡鸣凤》《吹鼓手招亲》《私房钱》等。
伍国辉,女,汉族,(1968- )湖南湘潭市人,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校,国家三级演员,工小旦,代表作有《喜荣归》《私房钱》《筒车谣》等。
黎滔,男,汉族,(1968- )湘潭县中路铺人,工小生,代表作有《刘海戏金蟾》《哑女告状》《特别支部》等。
谢建英,女,汉族,(1969- )湖南宁乡人,国家二级演员,工青衣,代表作有《三看御妹》《三个堂客们闹一房》《特别支部》等。
娄向前,男,汉族,(1969- )湖南浏阳县人,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校,国家二级演员,工小生,代表作有《刘海戏金蟾》《三个堂客们闹一房》《白蛇传》等,曾多次担任省市大型文艺晚会的策划和导演。
蔡进军,男,汉族,(1972- )湖南益阳县兰溪镇人,国家三级演员,工小丑,代表作有《胡大回门》《花郎奇遇》《三个堂客们闹一房》等。
王叶松,女,汉族,(1976- )湘潭县花石镇人,国家三级演员,工小旦,代表作有《刘海戏金蟾》《哑女告状》《特别支部》等。
刘大方,男,汉族,(1983- )湘潭县中路铺人,国家三级演员,工小生,代表作有《送表妹》《刘海戏金蟾》《特别支部》等。 |